八戒体育亭是中国古建筑中极具艺术魅力、丰富多彩的一种园林建筑,几根柱子便撑起整个建筑,显得亭亭玉立,堪称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美人”。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亭也因其美丽多姿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诗人杜牧路经乌江亭,议论楚汉相争的成败之理,写下咏史诗《题乌江亭》;书圣王羲之留下旷世名作《兰亭集序》;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描绘滁州山清水秀、和平宁静,作《醉翁亭记》;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名诗,成就了爱晚亭。
亭出现的历史有多早?甲骨文中就有“亭”字,像一座被高高托起的亭子。在先秦时,亭作为边塞的小堡垒,具有瞭望与守卫的职能。秦汉时期,政权统一,亭推广到各地,为地方管理治安奸盗的衙门。汉代时,亭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街道边的“街亭”,城门旁的“门亭”,城厢内的“都亭”,村舍外的“乡亭”承担着类似今天防御、缉盗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功能是为传信差役更换马匹、补给粮食,为行旅止歇提供极大的便利。正因如此,亭逐渐具备了驿馆的特性,成为旅途中迎来送往、驻足停歇的地方。两汉时的贤士赵孝从长安归乡,“欲止邮亭”,驻守的亭长赶忙“扫洒待之”。同时期的文人逄萌在担任亭长期间,因不愿意迎候拜见在亭中休息的官吏,掷楯长叹,挂冠而去。
唐代,随着馆驿的设立,官府掌管的亭被废弃,但民间却沿用下来,除了供旅途歇息之外,还可乘凉观景。刘熙在《释名》中说:“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世说新语》记载,经历了衣冠南渡之难的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总会相邀到新亭聚会饮宴。亭,也成为大众化、接地气的建筑。
与殿堂庙宇、楼阁台榭相比,亭的建筑形式可谓是最“随性”的了。一般为开阔结构,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制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独立建筑物。主要区别在于顶部和柱子。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说,从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平面造型有圆形、三角、正方、扇形、海棠等,因地制宜。修造的地点似乎一点也不讲究。或胜景作亭,以观宇宙万物,享受视听乐趣;或建于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倒影残荷,意境无限;或矗立于山顶,观览奇峰异谷、云海日出;或桥上建亭,一步一停,供人小憩,美轮美奂;或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含蓄又平添情趣闾里乡间、道旁桥头,只要人们觉得需要一处歇脚的地方,就可以搭起一座亭,大小形制,都可随意。亭的建筑材料也就地取材,多用竹、石、树皮、木等,如成都杜甫草堂的茅草碑亭、青城山的树皮亭、杭州黄龙洞的竹亭等。
到了宋代,修造园林之风盛行,亭,作为诗情雅趣的一种极简表达,很快成为园林建筑中的大宗,乃至点睛之笔。隋唐时期,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唐代大明宫太液亭、兴庆宫沉香亭。宋代,成都一带就有郡圃之亭、名山寺庙之亭、江山风景区之亭和私家园林之亭四类,浣花亭、合江亭等是游赏型亭的代表。
中国文化史上,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借一座亭来抒发胸臆,是文人士子不期而同的选择。
行走的旅人,在一程又一程的道路边,看见一座又一座的亭,还有挥手作别的离人八戒体育。“十里长亭”也随着一代代行旅之人的脚步八戒体育,在山河大地间,徐徐展开。最为著名的一幕场景是《西厢记》中的白衣书生张珙与相国千金崔莺莺的“长亭送别”。这个场景被李白写入《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长亭送别”的基调无一不是悲伤惆怅的,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杜牧的“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过尽长亭人更远,特地魂销”长亭,用远去的路程,“拉长”了世人的离绪,放大了愁绪,让人心有戚戚。“长亭送别”的基调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离别浪漫。20世纪初,李叔同写下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仍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离别情境。
亭以开敞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这样表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在亭中远眺,可以使人敞开胸怀,观察宇宙万物,享受视听乐趣。苏东坡在为同乡好友文同的《涵虚亭》赋诗则阐述得更加深刻:“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魏晋南北朝以降,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的观照,加入了“畅耳目,达神气”的文化感,亭,也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古人赋予亭太多的人文特性,也给了它很多美好的名字:陶然亭八戒体育,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一园,修建后取名“沧浪”,园中的亭取名沧浪亭。兰亭,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因王羲之书法而扬名。爱枫亭原名“红叶亭”,后来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又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文人雅士临亭观景,题联留墨,传下不少佳话。杭州湖心亭上“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历代文人写景抒情的楹联佳作,增添了湖心亭的美好意境。济南大明湖中的历下亭,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扬雄曾在绵阳读过书,隋朝时有人在西山凤凰嘴建有子云亭。李白曾有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说明子云亭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名句,使子云亭名传千古。
杜甫草堂工部祠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内竖一大石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花草竹木所环抱。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内修建草亭,题名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于象征当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纪念诗圣。
青羊宫的三清殿前有座八卦亭,据说为清同治、光绪年间重建。亭为木石结构,投榫衔接。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共三层八戒体育,底座为四方形。亭身呈圆形,上下两层为八角形。栩栩如生浮雕镂空的八条金龙,盘绕支撑亭身、亭盖的8根石柱。黑柱、白云、金龙相间,色彩分明。1973年,陈子庄创作作品《青羊宫古亭》,画中古木掩映下的八卦亭充满诗情画意,亭中两小孩衣裳鲜丽,既突出亭的古色古香,又富有生趣。
遂宁城西船山的八角亭角亭,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一楼一底,阁身青色,檐角飞扬,有龙头装饰,覆以黄绿两色琉璃瓦,顶巅宝顶为瓷片镶嵌,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亭筑不久,清代书画家、诗人张船山题有“江城罨画东西岸,烟寺浮图远近山。”“文峰成一柱,岁月深刻此中;船山越数朝,才人隐约可见。”200多年来成为遂宁标志性古建筑,见证了遂宁百年风雨,成为遂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丽风景。
在川南泸州福宝古镇,有一座建于大黄葛树下的惜字亭。福宝古镇历来尊儒重文,对四书五经等典籍尊崇有加,抄录书写的纸张,也不能丢弃于垃圾粪秽之地,有辱斯文,因此建造惜字亭,用以焚烧学子们书写后丢弃的废纸。惜字亭虽没有过于宏大的建筑主体,但却是如今罕见的六层八方,每层每方都刻有深浮雕图案,且不相同,在绿树成荫的映照之下,给人以朴素之美。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青城山,亭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别具特色。十余公里的游山道上共有亭阁30多个。有的高踞于奇峰陡崖之巅,有的深藏于山涧秀谷之中,有的立于曲径通幽处,有的建于碧潭飞瀑之前,游客爬上一个陡坡或翻过一道山梁,都可以看到路旁可供小憩的亭子。青城山亭子的形态多样,有方形、圆形、矩形;有三角、四角八戒体育、六角、八角;有单层,也有多层;有独亭,也有连体。亭柱和挑檐的材料从山上就地取来,也不去皮,就打眼卯榫。亭顶上盖以树皮。有的用山上产的树根和藤条作门楣、窗棂的装饰,显得粗犷而富于野趣。亭子的名称也别有情趣,有的是根据所处位置的景观特色而命名。如:“雨亭”“翠光亭”“引胜亭”“天然图画”等。亭柱都有对联,或解释亭名,或描述当地景观特色,颇富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