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体育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参赛作品《细胞培养皿──海港公园棕地景观修复设计》部分图纸。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2022年度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获奖名单日前公布。该奖项是美国乃至全球最高级别的风景园林奖项,有“景观界奥斯卡”之称,旨在奖励有创新探索精神的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本届大赛学生组共提交作品459份,最终仅评选出获奖作品19份,其严格的评审、极高的评奖门槛使本届大赛奖项含金量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经过激烈角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参赛作品《细胞培养皿──海港公园棕地景观修复设计》夺得学生组荣誉奖,这也是中国高校在本届赛事荣获的最佳成绩。
摘取“景观界奥斯卡”桂冠的过程是怎样的?该作品背后反映了何种设计理念,又能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起到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该作品设计团队和相关专家。
天津大学获奖作品《细胞培养皿──海港公园棕地景观修复设计》的介绍是这样描述的:该作品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将曾遭受污染的城市海港公园作为一个“细胞生长皿”的修复策略。该策略设计提取了细胞培养皿内的两种作用力,将景观设计、生物治理和人文关怀创新性地交叉融合,赋予建筑景观以人文之美,积极探索新时代下“修复”的内涵。
“其实,我们当时参赛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把用大半年时间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同时投一个学生竞赛。”天津大学获奖团队由该校建筑学院当时大四年级在读的董珂和陈卓然组成,谈起获奖过程,如今已在天大建筑学院读研究生一年级的董珂告诉记者,当时的她对国际化的竞赛还不是特别了解,她的指导教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王焱转发给他们一个关于竞赛的推送,“我们也是年轻气盛,就在推送的众多竞赛中挑了一个排在最前面的,而且评审毕业设计和报名截止日期正好在同一月份,就参加了这个大赛。”董珂说,这在业内是个大奖,当时仅是本科生的他们没想到会获奖,收到获奖消息后,真是受宠若惊。
董珂介绍说,去年9月份筹备毕业设计时,考虑到兼顾毕业设计综合要求与设计竞赛前沿创新评价标准,选择了做这个跨学科、包含“修复”这一比较新的概念且须不断思考的选题,为此还进行了3个多月包括选修多种相关课程等的一系列知识储备,之后才开始正式设计。
“棕地”又称棕色地块,通常指工矿企业或市政设施关闭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场地,因环境污染而被闲置或遗弃,属于“城市伤疤地”。董珂表示,选择“棕地”修复的设计选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环境设计专业做景观项目的修复比较多,“棕地”修复的相关设计较少,而“棕地”再生是为人们提供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重要阶段,负责任而有创意的“棕地”再生过程,将成为在近年我国高速发展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很符合大赛提出的技术创新、能对同样案例具有借鉴意义的要求。另一方面,天津大学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他们进行知识储备时,求教了该校环境学院、化工学院多学科的专业教师们,向他们请教关于“棕地”修复项目的前沿设计处理手法等,也研读了许多业内专家关于这种修复项目的文章、八戒体育借鉴了国内外的“棕地”修复案例,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决定做一个这方面的国际化的设计作品,给当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修复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棕地’的污染物是‘棕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健康隐患。而我们设计景观,有很多学习内容是与植物学相关的,要学习植物的色泽、气味、药用价值等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我们综合了各方意见和条件,找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契合点来设计:以恢复植被、修复生态为理念,把这个‘棕地’打造成一个植物生长的‘细胞培养皿’,在场地里种植利于修复的植物,并采用多层次的植物组团,外层种植大型乔木,其根可以拦截地下的污染迁移、叶能防止空气污染等;里层可以种植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快速提取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再把割下来的草烧制成环保空心砖用于生产生活中,这样利用植物的自然力量去修复、净化场地,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把案例中的海港公园重新打造成为良好的生态港湾。”董珂向记者描述了他们作品的设计理念,“我们要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兼顾生态、美观及人的使用功能,所以设计方案中除了修复被污染的土地,还想探索对心理创伤的修复,疗愈污染地周边居民的内心创伤。”
董珂等人在获奖作品中采用的是植物修复的技术修复“棕地”土壤,即利用高效累积植物的生长活动,将土壤污染物吸收转移进入植物体,然后对植物进行收割和处理,从而实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而这种“修复”,则体现了“城市双修”的理念。
据了解,“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改善环境质量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生态修复分为山体生态修复、水体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地整治等,以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城市修补主要包括空间修复(对既有城区、厂房等进行风貌整治、环境更新)和功能补充(补齐社区生活、市政配套等短板),针对已完成建设的区域,考虑到城市居民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从城市“洗脸”到城乡环境大整治,从生态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到文化追根塑魂,从完善基础设施到一批批大项目上马……这些变化都是“城市双修”的成果。
“这次获奖离不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浓厚的美育氛围,学生在这里能够感受美、体验美,再到自己发现美、创造美,完成‘1+12’的质变。”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王焱表示,作为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被称为建筑“老四校”之一的天津大学,其建筑学院十分关注社会需求,在许多建筑项目中贯彻着“城市双修”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全面融入“城市双修”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匠心与巧思,这方面的案例可谓成果多多,她给记者举了几个我市的例子──
“建筑规划也要考虑城市文化、在地文脉、当地人情感的传承。”王焱介绍说,“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景观设计规划,首先要全面了解城市原本的风格,遵循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地特色,通过传承文化,八戒体育充分激发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进一步凸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色。此外,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化建设中,减少对原有传统文化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同时,还能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形象。
“比如当时做古文化街商贸区景观设计项目时,我们调研了天津建城600余年的历史文化,将新颖的商业元素与古代文化场景融合,如在景观设计中用铺装演绎剪纸艺术、篆刻艺术、古钱币、十二生肖,八戒体育用牌匾、店旗、灯笼、天津特色吊钱渲染商业气氛,用严复雕像、潞河督运图壁画等元素讲述天津故事,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街区相融,展现文明根脉、历史记忆、古典美学等文化内涵,并融入体验购物、美食品鉴、休闲娱乐中,打造成满足公众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诉求的交流空间。”
“很多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条件,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若未考虑到这些要素,会导致城市生态的断层,影响城市整体景观形象。所以,在‘城市双修’背景下,需充分考察现有生态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修复,并将其充分利用,展现自然生态特征,达到还原生态环境的目的。”王焱以曾参与过的七里海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为例解释说,湿地退化的一大原因是退湿还耕的人为干扰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湿地内部水系不连通,湿地形态呈现水体与旱地两极化。“我们提供修复方案中的一大措施就是水系连通,即重新把湿地的水系脉络构建起来,让水系重新流动,令湿地‘活’过来,使其重新恢复生态活力。”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规划,王焱团队当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修复手法。“因为我们修复的对象不只是人,而是整个生态圈,包括动物、植物、人类及其活动,所以我们根据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类型,提供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包括栖息地建设的策略,比如青蛙、兔子、鸟类的栖息地各应怎样建设,种植一些坚果以吸引鸟类回来,以及结合公园土壤水文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丰富植被类型,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等等,尽力把场地恢复到原生状态。”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是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城市景观,建设科学生态网络,可以实现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双重发展,提升城市适应能力。”王焱举例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便是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范例。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即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天津大学在校园建设中格外重视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景观建设,2012年规划新校区时提出了‘海绵校园’的概念,即希望校园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王焱介绍说,北洋园校区分为外环自然排雨区、中环管道集雨区和中心岛生态调蓄区3个雨水排放分区,暴雨来临,天大的生态多层级分区雨洪水收集利用及排放系统将充分发挥“海绵”功能,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下凹绿地、生物滞留池、生态湿地等多项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校区整体雨洪水的安全排放及雨水科学有效利用。除了构建新型雨排系统,校园内的可渗透路面,各式下凹绿地、龙园湿地和中心湖等,都是这座“海绵校园”的“海绵体”,能在大暴雨中有效保护校园,也为海绵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坐落于蓟州区的于庆成雕塑园,园区主体建筑第一眼望去犹如一个未定型的泥巴与大地紧紧相连。这是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华教授团队为出生于此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于庆成打造的,一直受到国内外建筑媒体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景观设计紧密配合建筑设计理念,力求与原生场地情景交融。”王焱描述说,于庆成泥塑美术馆除了外形比较奇特外,它的建筑主体因为由不同大小的曲线波浪构成,给人一种永远都在流动的视觉体验,并且巧妙呼应了河流与山川的自然美景,“景观设计就用混凝土模拟岩浆从山上流下来的感觉,层层叠叠、自然而然形成兼具美学与功能的道路、广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尝试。”王焱表示,这个作品考虑到山地里的景观生态、自然水文条件,考虑生态和人文的融合,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把艺术和生态结合到一起。
“城市双修”是改善环境质量、塑造特色风貌的重要抓手,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利民惠民,还有助于提升城市“颜值”、让城市“名片”更靓、在各种建筑细节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过,“城市双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城市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以更好补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短板。
“无论‘城市双修’还是‘海绵城市’,都不是一个专业的事,应该是整个行业的事。”王焱表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常会出现因更多关注城市形象的树立,却对建设行为疏于管理、对建设成果疏于维护的情况,由此大大削弱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成效,“对于‘城市双修’,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都需要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全力配合,也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维护。”
王焱还认为,除了理念的贯彻落实、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也需要技术的迭代。“比如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更推荐大规模用透水铺装,而透水铺装因孔隙率高往往导致强度降低,同时又缺少天然石材的美感。如果随着技术进步,能研发出既透水又美观且强度高的铺装材料,则大大有利于生态‘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
“城市双修”并不仅仅是修复城市形象,而是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需求,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公园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更注重观赏功能,也更侧重于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
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将推动全国于2022年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环境,同时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口袋公园’在‘城市双修’或说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口袋公园’发展中存在普及率不够、建设标准不清、后期管养困难、建设盲目复制以及重景观轻功能等问题。”近日,由天津城建大学主办2022年第六届城市绿色发展论坛上,该校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杨斌在以《城市更新中口袋公园建设的调研》为题作的主旨报告中说。
杨斌表示,目前我国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调研组在全国城市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导向还是填补老旧城区绿地不足的问题导向来看,“口袋公园”建设均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内容,但目前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具体任务中并未对这一群众亟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明确,且“口袋公园”建设标准不清,缺乏与已出台相关政策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的互融互通,“口袋公园”设计、建设及日后管理维护步履维艰,重建轻养问题极易出现,此外也不乏盲目复制和重景观、轻功能的倾向。
杨斌从重视“口袋公园”建设、健全相关标准政策、鼓励多元管养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和注重功能性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口袋公园”发展的相关建议。八戒体育他认为,首先,要从全国层面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城市更新任务中,将其作为独立内容在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标准、实施内容、考核评价各环节进行明确,特别是对于老旧城区的城市更新行动要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强条项目进行要求。其次,要建立健全“口袋公园”设计、施工、运维相关标准,规划好、配套好、管理好“口袋公园”。此外,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管养模式,整合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管养“口袋公园”;各地要在充分认识“口袋公园”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重要作用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引导各地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其功能性,使“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享受城市建设成果的休闲娱乐和便民服务设施。八戒体育
2022年12月17日,由南京大学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
12月26日下午2点30分,随着考生小李在自命题信封的密封签骑缝处签上自己的姓名,天...
由市教育两委主办的2021—2022学年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暨天津市王克昌奖...